8684生活网>饮料/冲饮> 坦洋工夫
坦洋工夫简介

国内知名工夫红茶品牌,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地区,其外形条索紧细匀直、带白毫、色泽乌黑有光,汤鲜艳呈金黄色,有香气清鲜、滋味醇厚的品质特点。

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,相传清咸丰、同治年间(公元1851年—1874年),坦洋村有胡福四(又名胡进四)者,试制红茶成功,经广州运销西欧.很受欢迎,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,接踵而来并设洋行,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,由“红”改“绿”,坦洋工夫尚存无几。近年来,经有关部门的努力,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。

坦洋工夫,主要分布穆阳、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。其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,相传自咸丰、同治年间(公元1851年—1874年)起,胡福四(又名胡进四)在坦洋村成功试制红茶,并经由广州远销至西欧,深受欢迎。此后,茶商接踵而至,纷纷设立洋行,周边各县的茶叶也渐次集中到坦洋,坦洋工夫的名声因此迅速传开。

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(公元1881年—1936年)的50余年间,每年出口的坦洋工夫均超过万担,1898年出口量甚至达到3万担以上。坦洋街长一公里,设有茶行36家,雇工超过3000人,产量高达2万余担。收购范围从政和县的新村到霞浦县的赤岭,跨越方圆数百里,涉及七八个县,成为福安地区的主要红茶产区。其产品远销至荷兰、英国、日本、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,每年为福安带来高达百万的茶银外汇。民间流传着“国家大兴,茶换黄金,船泊龙凤桥,白银用斗量”的歌谣。

然而,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销路受阻,生产亦遭受严重破坏,坦洋工夫的产量急剧下降。50年代中期,为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的产量和品质,*建立了国营坦洋和水门红茶初制厂,以及福安茶厂,开始机械化制茶,并引进繁殖福鼎大白茶、福安大白茶、福云等多种优良茶树品种。到了1960年,产量已恢复至5万担。但因茶类布局的调整,由红茶转为绿茶生产,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再次萎缩。

近年来,通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,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,1988年的产量已达到8000余担。